经过全家人十几天的共同努力,过年的吃食终于见底。恰好利用周末时间,去超市补货。归乡的游子陆续奔赴各地,大街上已无往日的喧嚣,超市里,振聋发聩的音乐声与闪烁的彩灯在不断提醒:年没过完,还有正月十五元宵节。
年是农耕文明的狂欢节,足不出村的祖先利用农闲时节犒劳家人,远在他乡的游子借机与家人团聚,吃饱、吃好自然成了头等大事。站在超市里的冷藏柜前,我不禁想起与福建朋友过年视频时的吐槽:“现在我们过年家家都吃饺子,这是你们北方的文化入侵。”我拿起手机拍段视频发给他,补充了三个字:扯平了。视频里,庞大的五个冷藏柜里,密密麻麻全是各种品牌、花色、规格的汤圆。
元宵节,在古时也叫上元节。元,是开始;宵,是夜晚。元宵节,是全年第一个月圆之夜。元宵节,既是独立的节日,也是过节的一部分。在洪洞人的记忆里,元宵节应该吃桂花元宵,而非汤圆。
洪洞桂花元宵的主要食材是糯米面、白糖、桂花、玫瑰、芝麻、桃仁、青红丝、饴糖等。将这些上好的食材制成类似切糕的馅,切成边长1.5厘米左右的方丁,倒入笸箩内,前后推拉,用滚、粘、颠等方式,让馅在笸箩中自然地被糯米面包裹,形成均匀的圆形,接着再放入笊篱过一次水,倒入笸箩内加糯米面再推拉滚粘,如此反复数次,直至糯米面粘完,元宵滚圆即成。滚元宵的过程近乎一场舞蹈,鲜活、生动,充满情趣。这种制作工艺保证了元宵的黏、香、甜,达到入口即溶、外糯里香的效果。桂花元宵可以煮食,也可炸食。煮食时,要用中小火将水煮沸,待元宵从锅底浮起,就算煮熟。炸食的元宵,蘸以白糖食之更加香甜。
我的解释引起了福建朋友的兴趣,他要我用顺丰快递速寄给他。我打趣说:“你不怕入侵了?”他开怀大笑:“汤圆已赢了,你寄过来的是我们的战利品。”
汤圆本是南方过年时节的吃食,在被饺子挤出年夜饭C位后,开始用糯软香甜抢占元宵节的C位。制作元宵的食材里,糯米面、桂花明显是南方的产物,当年用这两样的最大原因应该是方便运输,不用冷链也不变质。饺子的形制虽占领了南方的年夜饭餐桌,可馅儿早就因口味不同变成了鲜虾、鲍丁、腊肉等。
元宵节一过,年就算过完了,香甜的吃食、家人的牵挂……又开始在游子的心头久久沉淀。一代代中国人,用兼容并包的心态往返于四面八方,地大物博的优势在交融中成几何倍地扩张,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成了劳动人民进行饮食创新的试验室。灵光乍现后迸发的创意,撑起了中华的精神与肉体,让华夏文明有着永不弯曲的脊梁。
(作者单位:霍州煤电三交河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