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华的《许三观卖血记》成书于1995年,而我直到今年才开始走近这部原著,对于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,实在惭愧。
近几年在阅读名家名作时,我发现大作家、名作家最擅长在不同的历史大背景下,揭示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。他们用高超的写作技巧、感人的故事情节、最能让读者读懂的语言,展示最底层小人物跌宕的命运和转折起伏的生活,力求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诠释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,揭示时代悲喜剧与他们必然的内在联系。《许三观卖血记》亦是如此。
许三观,丝厂的送茧工,偶然认识了结伴卖血的阿方和根龙。村里人认为卖血能挣钱,能挣比种田多很多的钱;不卖血的人说明身体不行,会被人瞧不起;女方找对象都要看这个男人是不是卖过血,并以此为评判标准。
许三观从此走上了一辈子因为各种原因卖血的路,为结婚、为家人,每次卖血都折射出不可替代的时代故事。最让我感动的是许三观第六次卖血。许三观的养子一乐得了肝炎,生命垂危。为了给他凑足去上海看病的医药费,许三观想方设法凑钱、到处借钱。去上海的路上,他风餐露宿,舍不得吃饭馆,舍不得住旅店,舍不得坐车。为了多卖血,他每次卖血前都喝河里的冰水,嘴里咀嚼盐巴,打破三个月的间歇规矩,连续不间断卖血,差点要了命。
许三观六十岁后,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。三个儿子都有了工作、有了家庭。许三观再也不用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去卖血了。
但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状态下,思想已经被压抑束缚,又没有人开导疏解,思维僵化停滞是许多人的共性。许三观就是这样,他的思维一直停在他心中难以抹平的年代。他认为,卖血后吃一盘炒猪肝、喝二两黄酒是对自己最好的犒劳。他还固执地认为,不卖血,家里一旦有个灾祸可咋办。他仍然把卖血当成家里抵御灾祸唯一的途径,以至于他突然冒出一个最荒唐最悲哀的想法:这辈子也为自己卖一次血,吃猪肝,喝黄酒。卖血被拒后,许三观顿感失落无措,像精神病人一样满大街无序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并且伤心大哭。路人看到许三观的怪异行为匪夷所思,惊诧不已。读者肯定不会取笑许三观的傻和痴,只会感慨和悲悯。
许三观在书中共卖了十一次血。他每一次卖血都是为了钱,而每一次卖血挣来的钱都不是为了自己。他是个有悲悯大爱之心的人,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好男人。透过许三观的悲喜,我也看到了大时代下底层小人物的悲苦和无助。看到了老百姓面对苦日子的坚强不屈,看到了小人物哭着露出的笑,也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期许。
许三观这一辈子,每次需要他献出最宝贵鲜血的时候,他都义无反顾,不顾个人安危,只有身处那个年代的人才能做出这样的牺牲。现如今,时代进步了,社会发展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老百姓不饿肚子、不缺衣少穿了,许三观为生活所迫卖血的历史结束了,愿世上这种悲苦之举永远绝迹。
(作者系汾西矿业设备修造厂退休职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