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开灵石口的汾河,在壶口瀑布激起万丈水声,尽情书写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放。经年累月,它带走高原湖镜,空出文化晋中的独特气韵,如丝如带,如锦如缎;洗刷了历史的尘埃,也积淀下了晋中人热爱生活,秉承文脉的散金碎银。
一年一度上元时节的社火活动,作为文化的传承,遍布城镇乡村,在正月十五这天,记忆再次被唤醒。
扎纸鸢、放花灯、踩高跷、舞龙狮,寄托着乡亲们敬畏自然,祈求风调雨顺、国泰民安、步步登高的朴素夙愿。而游灯龙门阵的笔断意连则是生活于斯的人们生生不息、薪火相传的诗意表达。流淌的灯河点亮整个寒夜,与天上的星河遥相辉映,气象万千,象征着九曲黄河般坚韧,流淌着民族血性,非凡气度。震天动地的威风锣鼓把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、不屈不挠的豪气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顶着微寒的春风,嗅着烟花略刺鼻的磷火味,听着啪啪响的爆竹声,大街上、里弄间、广场上,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忽然间冒了出来。人声、鞭炮声、戏台上的锣鼓声交织融合弥漫开来,整个世界仿佛就在此刻再次复活。
春天,真的回来了!
粗犷豪放,气势如虹的民族血性是晋地民俗宏观的一面。然而这个居住在内陆腹地的部落同样具有着细腻、多情、含蓄、温婉的微观一面。你听:“妹在那山上招一招手/哥哥在那地里就忘了赶牛。”晋中人表达爱情也与众不同:“金个灿灿花儿满山山冒/ 赶大车的哥哥买上一辆大面包/跟着哥哥跑长途/乐得妹妹笑呀/嘻哈哈笑。”
山歌唱起来,老百姓的小日子唱着唱着红火起来。
挤在密不透风的何家文化广场的人群里,踮着脚从人缝里看民间艺术团自发组织的社火表演,让人一下子甜在心里。
刘屯的伞头秧歌队浓妆艳抹,大胆夸张地扭起方队,有碛口黄河古镇的味。韩镇的抬花轿迎媳妇儿活灵活现,喜庆热闹。冷堡的背棍夸张、惊险,只用一根竹竿便把小孩背在空中,不能不让人对演员的胆量、技巧和默契的配合赞不绝口。
最出彩的是非遗绝技表演“二鬼摔跤”。与西方卓别林大师的幽默好有一拼,且又多了一层人间烟火味:特制的人形道具里明明只有一位大汉操作,展现给观众的却是两个木偶摔跤、搏力的生动形象,或进或退,或抑或扬,辗转腾挪。妙趣横生之外,又会让人浮想联翩,就像对真假美猴王的辨识那样多有难度。转念又想,这何尝不是人性善恶之争的一体两面呢?
上元佳节观社火,谁都会有一番洞见。这晋中民间究竟蕴含着多少智慧和生机,小小的民间杂技也能昭示如此精妙的东方智慧。
喜庆之余,我不得不对这块神奇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心存敬意。
(作者单位:汾西矿业生活服务公司)